頭頸癌國際權威 楊慕華發現癌轉移惡化關鍵

2019-09-14

陽明大學副校長、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楊慕華,他長期投入頭頸癌的研究,是國內少數兼及臨床與研究的「醫師科學家」。重要研究包括,發現頭頸癌高度侵犯特性是造成臨床上預後較差的現象,以及頭頸癌會以群聚的方式轉移,爲頭頸癌的個人化醫療提供了治療方向,也為頭頸癌專一標靶藥物研發找到關鍵資訊。

癌症轉移(Cancer Metastasis)是最令醫師束手無策的狀況,也是病患最懼怕的夢魘。大部分癌症在人體內,通常存在特定位置不會移動,但致命癌症,例如胰腺癌、肝癌、肺癌,膽管癌等,會在某些情況下穿透體內屏障,侵入周遭環境後開始破壞四周的組織,使得死亡風險增加。

科學家多年來致力找出促使癌症轉移的關鍵蛋白,以開發可控制或是影響癌症轉移的藥物,並幫助開發預測個體癌症轉移風險的方法。

專長分子醫學研究的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楊慕華,目前同時是陽明大學副校長,長期致力於頭頸癌研究,他從日常看診中找出頭頸癌(Head and Neck Cancers)患者的臨床病徵,再藉由過去的基礎研究經驗,將臨床與科學緊密結合,分別於2010年、2012年在《Nature Cell Biology》期刊上發表癌症轉移過程中的分子調控機制,以及頭頸癌高度侵犯的特性造成臨床上預後較差的現象,引起國際癌症研究界高度的矚目。

跨足醫學與科學,楊慕華於2015年獲得國內「有庠科技論文獎」和「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」肯定,該兩項獎長期表揚致力於科技研究與科學教育的標竿學者。

其中,有庠科技論文獎特別對楊慕華在癌細胞微環境研究上,認為其觀念有突破見解,且研究結果為基礎和醫藥科學提供重要的觀點。

今年(2019)1月,楊慕華與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張瑛芝研究員的合作研究,以循環腫瘤細胞(Circulating Tumor Cell,CTC)捕捉平台,發現頭頸癌轉移惡化的關鍵,是癌細胞透過特殊蛋白,糾集其他癌細胞以成群結隊的習性移動。這項重要研究成果,也再次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《Nature Cell Biology》。

青春期的碰撞 「刪去法」選擇方向

雖然是醫師,但楊慕華更像一位學者,訪問之中,他帶著熱忱眼神與親切的口吻,分享自己走入頭頸癌研究的過程。

楊慕華是家中老么,上有兩位品學兼優的兄長,從小就被哥哥帶著念書,兩位哥哥都是理工背景,他原認為自己會跟隨哥哥們的路,往理工方向的科目學習,但高中時,性向測驗卻指出他數理科目較弱,因而選擇第三類組,雖然跟第一志願臺大醫學系擦身而過,但還是達到目標,考到陽明醫學系。

楊慕華說,「那時的醫學教育偏重記憶,念醫學系的前四年,需要記很多教課書上的內容,還好念書、記東西一直是自己的強項。」

但第五年開始,需要進行實習課程,當時的外科實習必須以狗作為實驗動物,開完刀後還要讓狗繼續活著,楊慕華天生左撇子,「從實習中發現自己的雙手似乎特別的笨,總是害所屬小組拿到低分。」雖然練習稍微彌補外科能力的不足,但也在心中留下陰影,楊慕華表示,「我當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決定不走外科,也把沒把握的科目排除後,決定投入內科。」

內科系統可分為八大科,但楊慕華還沒想好要走的路,他將選科這件事束諸高閣交由時間來決定,因此先選擇擔任大內科的住院醫師。在三年的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中,不管是照顧病患、閱讀文獻、整理東西、口頭報告都難不倒他,似乎是找到合適的歸屬。

內科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後,楊慕華在選擇次專科時,跟以前一樣用「刪去法」決定,選擇了完全依賴看書、看病的最典型科別–血液腫瘤科。

口服標靶藥物問世 啟發人生新旅路

選擇血液腫瘤科,也開啟楊慕華另一段新旅程。楊慕華表示,剛開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,癌症還沒太多的治療方式,對血液腫瘤科的病患印象就是狀況很不樂觀,病人只能接受化學治療,即使打完化療,效果也不一定見效,大部分病人最後也都撒手人寰,因此,很多住院醫師對這科都有一些偏見。

然而,近千禧年時腫瘤標靶藥物有突破性進展,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「基利克(Glivec)」問世,Glivec在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(CML)、胃腸道基質瘤(GIST)上得到巨大的成功,臨床試驗進行不到兩年就取得美國上市許可,是少數能直搗癌症致病核心,抑制酪胺酸激酶(Tyroshine Kinase),不再刺激骨髓造血幹細胞增生的標靶抗癌藥物。

「但我覺得醫生是能做得更好的,標靶治療興起後,血液腫瘤科頓時變得有前途。」

楊慕華接受三年血液腫瘤科訓練,訓練時血液腫瘤科科主任陳博明時常耳提面命,要求醫師一定要做研究。楊慕華說,陳博明是日本醫學博士,受過很多分子醫學訓練,他認為,腫瘤科醫師了解分子醫學是很重要的,因此要求學生在看病之餘,要做基礎研究。

楊慕華過去不曾有實驗室相關經驗,但三年的訓練時間,幾乎每天在看病和做實驗交錯,「這和以前科的訓練風氣不太一樣,也是萌起他再回陽明大學攻讀博士的原因。」

真正嚴格的研究訓練,是博士班時由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吳國瑞指導,因為之前沒有接受正式的科學訓練,他先從分子機制的基礎研究開始,花很多時間做實驗,了解DNA修復造成細胞增加的原因,但楊慕華在癌症的基礎研究中,找到不曾被激發出的動力,「做科學研究完全是興趣,不僅開心也不會疲累。」


頭頸癌國際權威 楊慕華發現癌轉移惡化關鍵 - 工商時報 (ctee.com.tw)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